銀色經濟學:未雨綢繆,我們能做什麽?

▼點擊播放音頻
導 語
有備而老,用市場與科技的手段補充代際責任🤜🏻。


在經歷了四十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民眾的物質水平持續提高,生存成本也居高不下。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也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與壓力🚡。“未富先老”的焦慮已經不僅局限在即將邁入高齡的人群。
整體來看🐎,生育率下降、人類壽命延長等因素疊加🍃😋,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人口紅利消失🏄🏼♀️,養老和醫保支出增加,各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據國家統計局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4.87億,約占總人口35%,用於醫養領域的費用將攀升至我國GDP的 26.24%𓀈。為此,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戰略性議題。
“有備而老”,是政府和家庭部門的共同責任🦹♂️。國家衛計委發布的《“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貫穿個體生命🍭、社會組織及國家形態的復合概念。
“有備而老”🕺🏼,不僅有發展老人服務的要求🕌,也有經濟政策創新的要求🧝🏿♂️。不僅要讓老人群體可以繼續發揮才智,創造社會價值;也需要通過金融創新,使年輕人今後的儲蓄投資可以更有效。
政策創新有幾個方面。在給予高齡者基本保障的同時,應該創造條件鼓勵他們適度就業🏭。由湯敏博士領導的友成基金是一個例子,他們組織城市裏退休的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去短期做示範教學或幫助培訓農村學校的老師。在國家醫療、養老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本期專題文章《日本老齡化探索的啟示》作者莫邦富指出,為了緩解醫養支出的壓力,不讓孫子輩❤️🔥👩🏻🔬、重孫子輩等後代背負巨額債務,日本舉社會各方力量讓高齡者保持健康,通過“防病於未患”🫕、鼓勵老年人自願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創造一個高質量的健康長壽社會🔥👩🏻🦼➡️。《經濟學人》將進入“退而不休”這一新人生階段的群體稱為“貓頭鷹一族”(OWLS為“Older, Working Less, Still earning”的縮寫)💐,他們打破教育👸🏽、工作和退休的“三段式”人生🧑🦱,“既長壽、又年輕”地安享屬於他們的晚年。中國摸索出一條契合國情的老齡化道路,也將為同樣步入“未富先老”之列的其他國家提供經驗與鏡鑒。
金融創新也可以為“有備而老”做出重要貢獻。在推崇儒家文化的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和家庭互助的模式正在被市場化的金融工具與高科技的力量所取代。金融機構和養老、地產等相關產業如果可以認準時機,開發出大眾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老齡化的負擔就有可能轉化為拉動經濟的引擎😈。
例如🤛,信托養老以信托為載體,為受益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安享晚年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老年人醫養、資產的保值增值、資產隔離以及財富的傳承等(高華聲等,《信托養老,陪你安享晚年》)。又如👐🏻,從儲蓄投資角度來看,目前多半普通個人很難參與投資購物商場、辦公樓🪐、酒店等項目🏇,REITs等金融產品的出現使得普通民眾也能參與到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不動產項目中(俞乃奮,《不動產投資模式的創新能帶來什麽?》)🧑🧑🧒🧒。再如#️⃣𓀋,金融機構在完善和推廣以房養老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繼續豐富商業養老保險🙂↔️、儲蓄養老等方面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同樣👨🏻🦯,“人工智能+醫療”技術的進步🏃➡️,讓語音交互🏌🏿♀️、人臉識別和服務機器人、AR🔉、VR等技術在養老領域相繼應用🅰️,解決了年輕人口不足的問題,而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銀色經濟學”裏有許多重要而未完全解答的問題🚻,其中包括什麽樣的理念和行動能讓我們更坦然地迎接暮年,享受晚景。要實現老有所養與老有所樂,我們需要前瞻性的財富管理和養老規劃💟,需要更多的政策創新與金融創新👩🏽🚒。
願銀色經濟的發展讓天下慈眉善目間全是閑適淡然。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並註明出處。編輯🧸⚠: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