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與中國經濟的未來

▼點擊播放音頻
導語
金融國際化通過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可以降低資本市場對國內企業所要求的風險溢價🤟🏻,進一步降低這些企業的融資成本。

創新是做別人還沒想到的產品或事情,或者用別人還沒想到的生產工藝或商業模式使已有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改革開放的前四十年🧚🏼,創新固然重要,也可以帶來市場、就業與利潤,但並不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因為在那個階段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生產成本低於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即使沒有創新👩🏻🔧,也可以做到產品的性價比高於其他國家,也可以有市場🤹🏼♀️、利潤與就業機會。但是到了今天🧏🏼♀️📷,創新不再可有可無。
不創新的話,經濟發展就會倒退🥳,就會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論勞工成本🪥,恰恰因為中國過去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一大批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成本已經比中國低很多🂠。比如,印度的人口與中國差不多🌏,但平均工資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國今後的發展不能再依賴低勞工成本,只能通過創新、通過科技發展🏋️♂️🧑🍳、通過效率提升來保持或提高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果說之前中美之間的競爭涉及貿易、貨幣和文化等方面🐹,目前兩國已經將競爭的重心轉向科技創新,這從中美貿易談判的過程就可見端倪。
創新可以由大企業、成熟企業來做,不過歷史上許多重要的創新是由小企業做到的❌,是由有思想、有靈感但是缺乏資金的企業家首先嘗試而誕生的。這包括歷史上的不少重要發明👨🏼🚀👌🏼,比如燈泡、智能手機🫗。如今許多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也是從小微企業開始的,比如阿裏🚣🏻♂️、騰訊、Facebook🏋🏻、PayPal。
一個國家要創新不斷📘,就需要有一個能給有思想、有靈感但缺資金的企業系統地提供融資的製度。科創板註冊製在此場景下應運而生✌🏽。它不僅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在資本市場落地新增了一個板塊,也為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
在上交所科創板推出之前,一批無法在A股上市的優質企業,最終選擇到納斯達克或港交所上市🧍♂️,內地的投資者也因此無法分享到這些企業高速發展的紅利。采用國際規則的科創板無疑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裏程碑,引領內地的資本市場向成熟的資本市場看齊。
科創板實行註冊製,發行承銷更市場化,交易適度放開,持續監管更嚴格🕵🏽。科創板允許尚未盈利的企業上市;一定條件下允許同股不同權、VIE架構及紅籌股在滿足一定條件下上市🐅;承銷環節定價采取詢價機製👸;保薦機構子公司跟投等。一家企業通過科創板註冊製上市,理論上最快可以不到6個月的時間,效率與現行上市製度有天壤之別。
金融國際化可以與國內金融生態體系的建設有效互補,進一步放大科創板的效果🤷🏼♂️,更好地挖掘出現行製度下難以上市的“隱形冠軍”🛌🏻。金融國際化通過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可以降低資本市場對國內企業所要求的風險溢價,進一步降低這些企業的融資成本🤽🏽。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劉欣老師與我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若幹年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製度引進的確降低了許多上市企業的風險溢價🌖🌴、降低了它們的融資成本。
我們的研究顯示🥊,滬港通也進一步提振了合格企業的資產定價👩🚀。目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原則上已經可以參與在科創板的投資,如果將科創板的企業納入滬港通與滬倫通的籃子裏,那會更加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科創板的投資與定價。
同時✊🏿,科創板註冊製的成功並不是註定的事🧑🏻🦳👧🏿。縱觀全球服務於中小企業的股票市場,有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作為成功典範;有英國AIM市場👎🏻、韓國科斯達克市場交投比較活躍🙆🏽;也有德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的科技創新板塊並未完全成為本國中小創業型企業融資綠色通道。其他市場的成敗得失應該是我們深入研究與比較的素材。
無論如何🪇,這場市場化的基因改造勢在必行。期盼科創板與金融進一步開放能相輔相成,並為創新型實體經濟的發展添翼